close

科技創新看上海

餐廳菜梯 原標題:科技創新看上菜梯維修

[

■編者按電梯維修公司
當前,全省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迅速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動山東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多年來,山東在發展中形成一個好傳統,在發揮自身優勢和長處的同時,學習借鑒兄弟省市的先進經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南方一些省市見事早、行動快,搭上瞭轉方式調結構的頭班車。中西部一些省份也在一些領域發揮後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他們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山東學習。
為此,本報記者分赴上海、浙江、江蘇、廣東、河南和貴州等省市,結合山東實際,采擷當地先進做法,形成這組“新舊動能轉換省外觀瀾”系列調研報道。敬請關註。
□ 本報記者 婁和軍 李 鐵

“長江萬裡清,巨海一邊靜。”四月,江海匯聚之地的上海,創新恰如這江海,看似波瀾不驚中卻澎湃著雄心――這裡正在加快進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上海正搶占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提升創新“高度”;打通體制機制瓶頸障礙,加快創新“速度”;厚植科技創新人才優勢,夯實創新“厚度”;打造更優創新創業生態,提高創新“濃度”。
今年初,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20.7%的國傢科技獎是由上海貢獻的。這是2014年以來,上海第三次刷新占比紀錄,“科創上海”的品牌效應和戰略優勢甚為搶眼。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何以能?
平臺中介有特色
成果轉化快一步
公共研發轉化平臺少,束縛瞭更多創新成果的創造;科技中介隊伍不活躍,大量現有成果實現不瞭轉化。這些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創新的短板。
上海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
在采訪中,上海多個部門的同志給記者畫瞭一張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金字塔圖:向高處探尋的塔尖,是張江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其作用是突破基礎研究;寬厚堅實的塔基,代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塔腰,代表研發轉化平臺和科創集聚區。而將塔尖和塔基連在一起的塔腰,格外引人關註。
黃埔江畔,18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棋子巧佈。
上海已規劃建設首批18傢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2020年將達到約30傢。屆時,“十三五”期間上海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每個領域都建有自己的平臺。
在嘉定區城北路,不起眼的青灰色樓房裡,蘊藏著上海首個大型研發與轉化平臺――微技術工業研究院,這是一個集研發、工程、市場、孵化於一體的全球協同創新網。別小看這個平臺,它在美國矽谷等全球多地部署研發中心,突破多項傳感器技術難題。中小企業可以在這裡的公共平臺進行芯片檢測,這個工作以往需要委托國外大公司,受制於人。在這裡,企業需求向前一步轉為研究,科研成果向後一步轉為產品。平臺正帶動整個上海物聯網和半導體產業升級。
平臺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怎麼解決?上海市科委發展研究處負責同志介紹,運營初期,平臺“造血”能力不強,需要財政全力支持;平臺逐漸成熟後,財政資金占其收入的比重就可以不斷下降,並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實現良性互動和持續發展。目前,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這一共性化技術平臺,已實現85%的收入來自產業化。這就是上海獨特的財政“退坡”吸引社會資金機制。這一模式保證瞭功能型平臺既能做到公益性(非營利性機構定位),又使平臺具備市場活力(市場化專業化運作)。
平臺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導建立,企業、科研機構都可投資。上海市科委發展研究處負責同志特別提醒,平臺需要吸引企業投資,但不由企業控股,否則會影響它的公益性。一些地方的公共研發平臺由企業控股,結果建成企業的“後花園”,對行業發揮不瞭帶動性。
與轉化平臺相對應,上海還培育大量民營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這裡,上海又一次表現出“聰明政府”的做法:科技中介創新券的發放運營,不是由政府直接操刀,而是委托給第三方機構――國傢技術轉移東部中心。這是一個企業化運作的平臺。“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兩個好處,一是提高辦事效率,二是聚攏科技中介。”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所長李萬說。
2016年,上海市推出國內首創的技術轉移、科技咨詢創新券。科技中介在為企業提供服務後,隻要達到相關條件,最高能獲得30萬元創新券補貼。市科委委托東部中心參與科技中介創新券的設計、發放、兌現等。每筆兌換無需按計劃項目方式走行政流程,政府隻做備案,以提高這種政策工具的靈活性、便捷性。經過兩年試點,到今年初,總價值3000萬元的科技創新券已發放完畢,“撬動”瞭成交總額約12億元的技術轉移和科技咨詢服務。
以東部中心為載體,上海市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集聚發展。東部科技成果轉化公司有關負責人說,手裡有瞭“創新券”這把“米”,眾多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聚攏在東部中心,這裡正在打造“技術轉移轉化功能聚集區”。這個平臺在北美、歐洲、新加坡等地設立國際分中心,國內設多個分中心,正在形成輻射全球技術轉移交易的網絡。不僅如此,上海還以這裡的國傢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為依托,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計劃,建設技術轉移學院。
創新“新引擎”
還需改革“點火器”
創新是“新引擎”,改革則是“點火器”。打通體制機制瓶頸障礙,才能加快創新“速度”;打造更優創新創業生態,才能提高創新“濃度”。
眾創空間,科技成果研發、轉化的孵化器。自2015年起,上海在全國率先實現眾創空間不審批。在浦東軟件園,品牌運營主管王文靜帶記者看這個滿是創業年輕人的孵化器。這是上海500多個眾創空間中的一個。“帶項目書來,評審通過即免費進駐6個月。風投、基金隨之跟進,進行專業篩選投資。”園區軟件企業多,好苗子可嵌入產業鏈。對眾創空間,政府做什麼?組織考核獎勵。王文靜說,每年浦軟孵化器都參加考核,分四級,如評為A級,會拿上百萬獎勵。一個數據能說明這種“撬動”效果:到2017年底,上海擁有眾創空間500多個,是5年前的5倍,90%以上由社會力量興辦;在孵和服務科技企業1.6萬餘傢,覆蓋科技類創業者超過38萬餘名。

改革需要擔當和主動作為,尤其是在創新層出不窮的科技領域。上海理工大學相關團隊取得太赫茲技術的重大突破。按照有關政策,學校成立一傢公司,擬將80%的股權獎給團隊。然而由學校註冊的公司為國有資產,不能將產權隨意獎勵。這時市科委、教委、工商局等部門主動站出來,經過兩次專題協調,最後摁下綠燈。又一個問題降臨:團隊需繳納約1000萬元個稅。有關部門再次站出來,以個稅遞延繳納方式,暫不繳納。一個案例的激勵,勝過千百條說教。到2017年下半年,上海已有10多所高校院所設立成果轉化中心……
對審批權的改革,上海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匯集瞭全市80%創新型企業、80%以上高端人才的張江高新區,管委會沒有一項審批實權――早在2013年,就已下放到20多個園區。在浦東行政服務大廳的每個窗口,都能看到“隻說Yes不說No”的標牌。他們的解釋給人啟發:“客戶有需求、當前又辦不瞭的,就是明天改革的突破點。隨意說‘NO’,就會把改革擋在窗口外。”
多年來,人們已看慣瞭爭相考公務員的新聞,但在上海,我們卻聽到一個由政府派出機構轉為企業的故事,這是全國第一例。故事發生在陸傢嘴。由陸傢嘴管委會演變來的陸傢嘴金融城發展局,除瞭局長由政府任命,其餘都是企業合同聘任。陸傢嘴金融城發展局辦公室副主任何建木回憶,當時面向全球招聘,4000多人競爭30個崗位。曾是浦東發改局一位副處長的他,放棄公務員身份來應聘。“體制一變,用人方式更靈活,現在招來的都是金融專業人才,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創新。”何建木說。
科技與產業更緊密地結合,是當前創新面臨的一個難題。2016年,浦東新區經信與科技合並,成立全國首個科技經信局。在市級層面,則通過“兩張清單”破題:每年初,市經信委向科委提出科技前瞻佈局需求清單,市科委向經信委提出推進產業承接科技成果清單,兩委簽合作備忘錄。

要成為天下英才
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人才,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厚植科技創新人才優勢,才能夯實創新“厚度”。
在上海采訪,印象深的是這裡海外人才多。在鈦米機器人科技公司,隻有幾十人的企業海外專傢就有4位。在寶騰生物座談到一半,一位首席運營官起身說:對不起,我要去接外國專傢。
“目前在滬就業外國人超過21萬,占全國的1/4。這當然與上海是開放性的國際大都市有關系,但我們出臺的相關政策也有很大吸引力。”上海市人社局外國專傢與留學人員工作處相關負責同志說。
2015年―2016年,上海一年時間連發人才新政“20條”和人才新政“30條”。在吸引外籍高層次人才方面,上海原來設定的年齡上限是60歲,現在則已放松這條線;工作類在滬居留,原來期限是一年,優秀者可延長為三年、五年,現在則直接為五年;而且,工作滿三年後,可按規定申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新政實施不到一年時間,上海受理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永久居留量增8倍。
面向海外高端人才的大門更寬瞭,對他們的遴選卻更細致瞭。在市人社局采訪,記者聽到一個新詞:科技創新職業清單。這是各部門根據上海科創重點領域制定的,2017年8818傢單位入清單,主要含高新技術類企業、戰略新興類企業等。清單中外籍人才可優先享受申請永久居留等待遇。
海外人才引進來,還要為他們創業提供搖籃式服務。張江高新區全球建瞭十多個海外人才預孵化基地,以此引進100餘個帶項目的團隊。敬元公司開發大數據挖掘技術,能根據需求在幾天內篩選出該技術領域最對口的知識產權擁有人名單。從企業提需求到海外人才來上班,最快一個半月即可搞定。
對國內人才,則是重點引5類――創業人才、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風險投資管理運營人才、企業高級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業傢。針對科技轉化薄弱,上海提出:在本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中連續從事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滿2年,最近3年實現5000萬元及以上技術交易額的技術合同第一完成人,即可直接申辦上海戶口。這兩年,上海引入這五類重點人才近9000人。
不僅是出臺利好政策,上海還依靠環境留人。引進一傢大型企業研發總部時,這傢企業提瞭兩個要求:一要有綠地,二要有文化設施。一傢企業來漕河涇開發區,先問能否24小時提供咖啡。何建木說,在這金融機構林立的區域,打造好的人文設施環境是我們工作重點……
然而,高房價對人才擠出正成為挑戰。上海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上海去年市區兩級共籌措約1萬套公共租賃住房,重點滿足科創中心建設相關重點單位的整體租賃需求。
今年3月,上海正式對外公佈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提出要在“人才高地”基礎上築起“人才高峰”。
黃浦江畔,高樓聳立,在這裡,為夢想而奮鬥的人們,川流不息。
]
arrow
arrow

    cvq3kx7f3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